5月15日下午,岐黄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振国做客《开放讲堂》,为观众带来一场题为“药食同源与中医生活文化”的精彩讲座。
王振国从“‘药’还是‘食’?”这一现实困惑切入,结合社会热点案例,提出了“医与食——如何整合”“气与物——如何融通”“中与西——如何统一”“中医原创思维是什么”等问题。他以历史为轴,梳理了药食同源理论的演化脉络,对从传统食疗到“药食同源”的食疗变革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药食互用、药食一源的现象贯穿了整个中医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史,其理论基础在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而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他详细讲解了药食同源在四季生活中的落地实践,解析了药膳如何平衡营养与疗效,并根据季节时令给现场观众送上了食疗配方。
王振国提出,新的时代有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养生实践,中医生活化任重而道远。他呼吁,要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之道,推动中医养生观念融入现代健康管理。
此次讲座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与鲜活的现实观照,在听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与深度思考。王振国以犀利的现实洞察力直击“药食之辨”这一民生痛点,通过层层递进的学术解构,将中医药文化置于中华文明演进的宏大坐标中进行阐释,不仅为听众提供了可操作的生活指南,更激发了大众对中医文化当代传承的使命感。
讲座在山东教育电视台现场录制,山东开放大学教职工、离退休干部、老年教育直属班学员,山东中医药大学仓公班学生代表及附近社区居民共200余人现场聆听了讲座。
王振国,医学博士,岐黄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席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首席专家,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医医史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
初审:邹丽伟
编辑:宋田丽
复审:董美华
终审:刘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