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芹,2004年8月进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就读,于2007年7月毕业。在学期间,学习刻苦,积极进取,同年9月专升本进入聊城大学学习。2016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11月进入山东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现为德国赫姆霍兹联合会于利希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目前承担山东省自然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1项。
彭瑞芹,男,汉族,1986年3月12日生,2004年8月就读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专科,于2007年7月毕业。现为德国赫姆霍兹联合会于利希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年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聊城大学,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11月进入山东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山东大学工作期间申请承担山东省自然基金博士基金1项,该申请项目主要开展超晶格材料与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多层复合薄膜制备,实现红外波段的检测。目前,基于该项目资助,成功制备出基于超晶格复合薄膜的红外探测器,并实现10微米波段检测,为下一步实现多波段联合检测奠定了基础。发表了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1名。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该申请项目主要开展二维石墨烯与氮化硼材料的复合制备及其紫外探测器研制。该项目将解决目前二维材料复合制备方面存在的生长速度慢,成功率低的问题。采用多次生长,一次转移的方法,克服石墨烯转移过程中的损伤,污染等技术难题,并完成深紫外波段吸收检测,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主持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开放课题1项,该课题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所大装置课题组开展联合研究。主要开展基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气敏器件研究。利用在山东大学碳材料研究中心开展博士后工作期间,搭建起完整的气敏传感器制备、检测系统,实现从材料生长,表征到后端器件的制备、检测的完整闭合链,并与济南市半导体所合作,开展产学研工作,努力实现气敏传感器的技术转化。
彭瑞芹同志工作中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思想进步。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第9届博士后学术报告三等奖,2018年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委与德国赫姆霍兹研究会联合资助在于利希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工作。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促进山东大学与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合作研究。该同志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致力于能成为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