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磊,男,1976年9月21日出生,在德州日报德城版从事记者工作。2015年1月,进入国开大学(本科)学习,2017年1月,每门功课成绩优异,顺利获得毕业证书。
1999年8月,我进入《德州日报德城版》工作,在编辑和记者的岗位上,在19年白纸黑字的交流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时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牢牢把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才能让新闻报道更有高度、广度和深度。
2008年,德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奋战三年,力争跨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的战略决策,在全市范围内立刻掀起创卫高潮。2011年,是全市创卫的攻坚冲刺年。在报社,我负责创卫稿件的采写任务,白天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如火如荼的创卫现场,华灯初上时又匆匆赶回报社,把一天找到的新闻素材,进行总结整理,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在办公室渡过,熬出了黑眼窝和白发,但每次看着一篇篇来自一线的创卫报道变成铅字,那种喜悦无以形容。德城区新湖街道北营社区在创卫中自创半地下式封闭垃圾箱,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居民垃圾点臭味溢出问题。得到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深入采访,与城管、街道、社区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力求掌握每一个细节。稿件在《德州日报》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市区创卫主管部门在北营社区召开现场交流会,这一做法在全市推广,许多县市区还专程赶来学习取经。2011年,我被市、区两级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工作中,我深入一线,力求寻找每一个闪光的瞬间,弘扬正能量,积极参与和谐社会构建。德城区二屯镇程何庄社区常年活跃着一支河北梆子农民剧团,他们每年义务为周边群众演出上百场。我来到程何庄,扎根住下来,听这些农民朋友唱戏,同他们聊家常,倾听他们的喜怒衰乐。根据获得的第一手新闻素材,我撰写的通讯《程何庄的“戏”事》,2012年3月份在《德州日报》刊登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下,程何庄河北梆子剧团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草根明星,他们一年为周边农民群众演出50多场,在丰富农民群众业务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不同行业的采访。于是,我参加了国开大学土木本科的学习,并注重活学活用。按照报社的责任分工,我主要采写项目建设类稿件,不论酷暑严寒,穿梭在市区一个个建设工地。由于有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在每一次采访工程进度的时候,我不再“怯场”,总是能问出专业的问题,让项目经理们刮目相看。我采写的项目建设稿件,从小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在季度、半年、全年每一个时间节点,反映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
天道酬谢,对于新闻工作者尤其如此,参加工作以来,我采写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反映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平均每年在《德州日报德城版》刊登消息、通讯300余篇,在市级以上媒体刊登稿件40多篇。参加工作19年来,我撰写稿件近5000篇,字数达250多万字。
2009年5月,通讯《今年暑假,这样过》被山东教育社现代教育导报评为优秀新闻奖二等奖。
2011年7月,稿件《技术创新吓跑“李鬼”》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2010年度山东科技新闻奖优秀作品奖报刊类二等奖。
2011年7月,通讯《二屯镇农民的另类致富经》被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评为首届德州新闻奖报刊类内宣稿件三等奖。
2011年7月,《三高联动成就高端化》获首届德州新闻奖报刊类内宣稿件三等奖。2011年7月,《德城小产品抢滩国际市场》、《萧何庄群众观破解改选难题》获首届德州新闻奖报刊类内宣稿件二等奖。
2012年3月,《周末学习进讲堂 外出培训进高校 德城机关干部充电提素质》被德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评为首届“德州市人才工作好新闻奖”三等奖。
2013年11月,通讯《程何庄的“戏事”》被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评为第三届德州新闻奖报刊类内宣稿件三等奖。
在新闻作品获奖的同时,我也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工作者。2010年11月,被德州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评为第一届德州市优秀通讯员;同年被德州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德城区委宣传部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11年,再次被评为德州日报社优秀通讯员,德城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2014年、2017年先后被评为德城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